林水栖
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
广东金岭糖业集团董事长
一名出身贫寒的农村青年,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凭借着才智和魄力,走过艰苦曲折的创业道路,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顽强拼搏,从牛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,成功地缔造了一个庞大的“甜蜜王国”,林水栖,正以饱满的热情,出色地演奏着自己的命运交响乐。
艰苦创业——贩牛挣得“第一桶金”
林水栖是湛江市麻章区的一位农民子弟,1979年高中毕业后,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他开始做起小生意,后来又和两个兄弟一起到广西、贵州、雷州、徐闻等地贩牛。几年间,兄弟三个起早摸黑,四处奔波,足迹几乎踏遍了粤桂黔三省的各个角落。他们辛勤付出,收获了创业的“第一桶金”。到了1985年,他们每个人的存折上都有了3万元的积蓄,这在当时来说,已是一笔很丰厚的资产了。
初战告捷,让林水栖发家致富的信心越来越大,劲头也越来越足。在林水栖眼里,小商小贩始终只是小打小闹,成不了多大的气候。于是,他便有一个大胆的设想——创业办企业。
1985年,林水栖发现当时湛江常停电,蜡烛的需求量很大,于是,他便用尽自己所有的积蓄,在麻章买了两亩地建起了麻章蜡烛厂。这小小的蜡烛厂使林水栖成为以个人身份在麻章投资建厂的第一人,麻章镇工业史写起这段历史的时候,总是离不开林水栖这个名字。
艰难蜕变——破茧成蝶舞春风
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林水栖也像许多成功企业家一样,经历了曲折与艰难。
林水栖清楚地记得,他第一次做生意是在他毕业回家的第一年。当时,他揣着父亲节吃省用下来的300元去广西贩雪梨回湛江卖,谁知途中遇雨以致雪梨腐烂,他蹲在赤坎农贸市场哭了一夜。从此,他便知道了做生意的艰难。
如果说,第一次经商的失败只是他创业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,那么,决策失败、血本无归便是一次大考验了。
1987年,他听一位从香港回来的朋友说,一次性乳胶手套有广阔的出口市场,生产这种产品一定能赚大钱。于是,他没有进一步作市场调查研究,草率地进行了转行。他从银行贷款70万元建起了湛江市麻章乳胶制品厂,生产一次性乳胶手套。但在产品出来之后,国际市场却发生了变化,一次性乳胶手套不能出口,导致经营亏本,不到两年时间,便亏了120万元。工厂停产了,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积蓄没有了,还欠下一大笔借款。
林水栖说:“说心里话,当时我跳楼的念头都有,实在是太艰难了。当工厂停产之后,银行上门催贷,亲朋也来追债,我只好一个人躲到其他人找不到的角落里,每天以泪洗脸,几天不吃不喝,不到一个月,足足瘦了20多斤,人不成人样。看到我这种可怜情景,很多亲朋好友都劝我放弃,变卖资产偿还债务算了。但我不甘心,不甘心我以前的努力就这样付诸流水。同时我想,只要找对思路,对接市场,就一定可以翻身。”
正是由于他有这股不服输的精神,后来得到了多位亲朋好友再次借款共14万元的支持,通过转产工业和家庭橡乳胶手套获得成功,使企业死里逃生,焕发生机,第三年工厂便盈利了70多万元。
睿智致远——筑建“甜蜜事业”王国
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作为我国糖业最大基地的湛江市,糖业生产因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了重大的转折。几年间,全市28家国有糖厂几乎全部陷入了停产半停产的状况,给蔗农打“白条”(欠款)累计达数十亿元,几万员工面临着失业的危险。曾经作为湛江市农业经济支柱的糖业,却成为政府最大的负担。
湛江糖业未来出路在何方?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,林水栖却成为第一个吃“螃蟹”的人。
1998年,林水栖抓住省政府支持湛江糖业改革的时机,将日榨量只有2500吨岭北糖厂收购下来独资经营,成为湛江市乃至全国首家收购国营糖厂的民营企业。
然而,收购下来的岭北糖厂设备落后,工人技术差,产品质量不达标、生产成本畸高,怎么办?
林水栖带队前往北方搞市场调查,作出了大规模生产绵白糖的决策,并花巨资升级生产线,引进技术专家,成功地运用以甘蔗直接生产绵白糖的技术和工艺,结束了南方不生产绵白糖的历史,并一举打开了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等市场。半路出家的林水栖,将甜蜜王国版图首次扩展到了全国。
林水栖董事长(中)与蔗农交流甘蔗种植技术
林水栖的大胆尝试不仅取得了成功,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和信誉的回报,更成功地闯出了一条糖业改革的新路子,为湛江糖业的顺利转制起到了示范作用。在他购买岭北糖厂两年后,湛江市28间糖厂全部完成了转制,焕发生机,让湛江糖业再次走上辉煌的道路。
初战告捷,永远只知道前行和奋斗的林水栖决心要把他的甜蜜王国做大做强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林水栖通过兼并、购买、建立等,不断为自己的甜蜜事业开疆扩土,先后购买了湛江糖厂、雷州市客路糖厂,成立了湛江糖库储运有限公司、广东北部湾农产品批发中心有限公司、广东海谷科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子公司,总资产超25亿元,年生产、加工白砂糖、绵白糖的生产能力达80万吨,相当于湛江市年产糖量的一半以上,成为湛江市三大糖业集团之一,他的集团公司还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。
创新是一种胆识和力量
林水栖之所以能成功运用甘蔗直接生绵白糖生产技术,靠的是自信和决心。
1998年,他购买金岭糖厂独资经营后,当时面临情况是设备残旧,技术落后,只能生产二级白砂糖,这种级别的糖根本就卖不出,更没有什么效益可言。为了改变这个状况,他带队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市场调查,认为要改变企业的困境,用甘蔗直接生产绵白糖是最佳的选择。
那时候,能生产绵白糖产品的只有北方的糖厂,因为用来生产绵白糖的原料是甜菜,而不是甘蔗,所以,南方的糖厂不生产绵白糖。林水栖决定生产绵白糖,遭受到湛江很多糖业人士的质疑和讽刺,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,什么:一个“门外汉”,连生产白砂糖都生产不好,还想生产绵白糖。还有的说,我一个国营大厂,要人才有人才,要资金有资金,要技术有技术,我们都不敢想生产绵白糖,你林水栖一个民营小厂,要什么没有什么,还敢想生产绵白糖,真是异想天开,不知天高地厚等等。
虽然当时舆论压力很大,他听到的几乎都是冷嘲热讽,但他却毫不退却。没人才、没技术,向社会聘请;没资金,就想方法找资金。后来,他的决心与诚心,打动了山西省一家大糖厂,得到了他们的支持,投入14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。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,公司安装了一条直接用甘蔗生产绵白糖的生产线,投产成功。
林水栖说,公司糖业产业有现在这个良好局面,生产绵白糖是一个转折点。它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,还增强了企业做强做大产业的信心。
回报社会——从不缺席的企业家
“做强做大企业,回报社会是我的追求!”这是林水栖的企业使命。
为了带动农民种蔗致富,从2001年起,他首创了“公司+基地+基层组织+农户”的产业模式,建立“双高”甘蔗基地,发展订单农业,免费培训蔗农科学种蔗,甘蔗保底收购,推广甘蔗良种良法,并无偿出资用于打井、铺管开渠灌溉、田间道路建设等甘蔗种植环境设施的建设,促进高产增收,农民得利。
林水栖董事长在2011年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事迹报告会上发言
“我作为本土企业,作为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本土企业,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和湛江市政府的号召,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,我们也要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去,引领乡村,共同推动湛江市乡村振兴发展,承担我们企业家的责任,实现共同富裕。”林水栖表示,金岭的发展离不开湛江这片热土的培育,如今通过积极响应“百千万工程”建设,与湛江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化学反应。“如今金岭集团不仅是制糖,而是以制糖为主,科技产业园,北部湾农产品,带动了农民增收,也可以带动农业旅游观光,所以我们非常感谢湛江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,到我们企业去,根据湛江优势,帮助我们利用好湛江的资源。”林水栖说道。
寒门出身、历尽创业艰辛的林水栖更能体谅社会困难群体,无论是新农村建设、扶助贫病残弱,还是“630扶贫济困活动日”,都有他身影。2012年,林水栖为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迁建捐款1000万元。2013年,他和另外两兄弟捐款300万元成立了“其河助学扶贫基金会”,资助贫困、单亲家庭的孩子圆了上学梦,并为大部分人提供了工作岗位。
向高端制糖业迈步
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,人才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,也是重中之重。为了能够在湛江形成人才集聚,林水栖表示金岭集团目前在麻章区中心计划建设了250套公寓,将积极推动人才培训项目,以专业化、智能化和数字化的人才帮助金岭实现向高端制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“金岭集团,要用好人才,用好科技,之所以投资海洋科技产业园,就是因为想用它作为一个平台推动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,做一个孵化平台。”林水栖表示,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活水注入,金岭希望能以企业为平台,在湛江形成人才集聚。“我们计划在湛江综保区投入11亿元建设制糖企业,将其打造成为亚洲最先进、品质最高的、最优质的工厂,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招专业的人,懂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的人才。我们也会送一部分人到德国、专业的制糖企业、外贸学校学院等进行和企业业务相关的技能和理论的培训。”
林水栖还强调了科技创新板块的重要性。“企业必须要以科技引领,才可以持续发展,糖虽然是传统产业,但是没有科技引领就没有发展,金岭集团没有科技引领,同样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。”对于金岭来说,糖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,不能求变求新,就可能面临关停甚至倒闭。
“我们现在做的糖比普通的糖卖贵了150元每吨,我们就是用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成果。”如今,在金岭制糖厂中,原本需六、七百人才能完成的工作,现在只需50人就可以完成同样产能。林水栖提到,金岭一直以科技为引领,谋求高端糖业的发展方向,做高水准的制糖企业。金岭集团从2000年就开始和高校、研究院一起来研究制糖工艺的改变和设备的改造,到2023年金岭在行业里面已经提前了十几年改造完毕,现在很多同类型产业才开始改造升级,而金岭集团已经在20年前已经开始布局,谋定而后动,金岭在传统糖中寻求新制法,如今已成为当下高端制糖业的引领者。
来源:《辉煌粤商40载》、湛江发布、广东省工商联